查看原文
其他

在疫情防控一线,白衣天使时刻守护着!

中山大学 2020-09-02


“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医护团队中,护理工作对于患者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附属一院)医疗队的护理工作者们,不畏艰险,勇敢逆行,在疫情防控一线践行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


在附属一院支援武汉的150名医疗队员中,护理人员有111名,占总人数的74%,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仅23岁。而坚守在附属一院的护理人员心系前线,发挥专业特长,贡献智慧力量,携手抗“疫”。

这是一支铁骨柔情、身怀绝技、能打硬仗的“护理团队”,他们在患者无助时带来抚慰,在危重症患者救治的关键时刻,拿出“硬核”护理,屡闯难关。


附属一院援鄂医护人员和患者合影


看附属一院援鄂医疗队的日记,在质朴琐碎的点滴细节当中,护士们细致、温暖和辛勤,给每一位患者带来照顾和感动。





救回来了!





2月13日下午1时,附属一院支援武汉医疗队朱庆棠教授、成守珍主任、罗益锋副主任医师、刘勇军副主任医师、匡熠坤医生等专家组成的医护团队正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进行联合查房。一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突然发生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直线下降,危在旦夕!


“马上抢救!”专家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组织进行气管插管,上有创呼吸机。


团队成功为患者气管插管和胃管插管


然而,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是最危险的操作,操作中患者随时可能喷射出大量含有病毒的气溶胶,医务人员一不留神就会被感染。

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纷纷争着把危险留给自己。在刘勇军、匡熠坤等完成了气管插管和深静脉穿刺后,护理专家成守珍亲自上阵,在护士卫政登、唐宇君等人协助下,成功给患者放置了胃管。


“救回来了!”患者的生命通道最终被打通,看着患者血氧饱和度快速回升,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大家松了口气。





奶奶投来感激目光





72岁的王奶奶是一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由于营养和自身条件差,四肢皮下组织松弛,外周静脉穿刺十分困难。

“输不上液,治疗和营养就跟不上,王奶奶的情况会越来越糟糕。”附属一院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郑莹护士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医护团队反复商量,最终决定为王奶奶实施静脉中等长度导管留置术。


开展静脉中等长度导管留置手术


这是一项新的护理技术,此前武汉协和西院没有先例。该技术通过在病人手臂上放置一根留置性的静脉中等长度导管,建立起输液治疗的通道,同时也避免了反复穿刺血管的痛苦。

王奶奶一开始很抵触,“因为她的手臂实在太疼了。”负责置管的龙英华护士长说。觉察到王奶奶的情绪变化,她和姚典业护士对王奶奶耐心安抚,仔细讲解置管好处,终于让她放下疑虑。

龙英华和姚典业在超声引导下快速确认了静脉导管到达血管的位置,精准锁定导管,王奶奶顺利输上了液,她那原本痛苦的脸终于舒展开来,对护士们投来了赞许和感激的目光。


此时,两位护士的衣服却已经完全湿透了





为重患建立生命通道





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的隔离病房里,另一位高龄男性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正靠一根插入肺部的气管连接呼吸机维持着生命,医生已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他的血管情况非常差,药物如果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注入很容易造成外渗致组织坏死,不但达不到治疗效果,还会增加患者痛苦。”附属一院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杨云英护士长说,医护团队综合评估后,决定为患者进行PICC置管。


PICC置管即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接到达位于心脏上方的上腔静脉,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


2月25日下午,杨云英在团队配合下,通过B超引导,成功将一根长达30多厘米的导管置入患者血管内,整个过程用了不到30分钟就顺利完成了。


医疗队队员成功为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


这是附属一院护理团队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首次开展PICC置管,置管可以保留长达一年左右。“相当于给患者建立了一条长期的静脉给药通道,能够有效保护他的上肢静脉。”杨云英说。这项技术解决了危重患者静脉治疗的难题。





前线有困难,后方来解决!





为新冠肺炎患者吸痰,是援鄂医疗队护理工作的“家常便饭”,然而,这一操作极易引起患者咳嗽或咳痰,患者喷溅的飞沫和痰液既增加了气溶胶污染的风险,又增加了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

得知援鄂医疗队面临这一难题,附属一院心血管医学部护理创新小组立即进行了研究。“何不改良一些器具,利用简易可得的材料为他们解决问题?”心血管医学部严凤娇护士长说。很快,护理创新小组就地取材,对单向阀门N95口罩进行了改造。


护理人员将口罩的阀门内外均剪出了两个仅能容纳吸痰管的小口,然后将口罩向外翻转,用口罩原本的外侧面盖住患者口鼻。这一巧妙改造不仅能实现患者的顺利吸痰,而且有效阻挡了患者咳嗽时排出的气溶胶,大大降低了护理人员的感染风险。

实验成功后,护理小组立即录下口罩改造的操作视频,将这项小发明分享给一线队员。“前线有困难,后方来解决!”严凤娇护士长表示,医院后方的护理团队是援鄂队员的坚强后盾,“只要他们有需要,我们随时待命,共同抗‘疫’。”


严凤娇护士长对单向阀门N95口罩进行改造


“越是关键时刻,越能考验我们团队护理技能是否过硬。”成守珍在给护士们培训时总结道。

这支奋战在武汉抗“疫”最前线的“护理军团”,正在用过人胆识、硬核技术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温暖:总是去安慰的真谛





从一名儿科护士到成为一名驰援武汉的抗“疫”战士,对周璇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挑战,她始终保持着一名护士应有的细致和严谨对待病人。


“以前面对的都是新生儿,第一次面对成年患者,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明白了‘总是去安慰的真谛’。”


一位男患者一直觉得头痛,以为自己发烧了,周璇为他测量了多次体温和血压,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与他交流了解后,周璇明白他是对环境不适应,特别紧张,便耐心安慰开导他,随后,他的自觉症状明显消失,晚上睡觉也很安稳。


儿科护士周璇


一位阿姨老说胸痛,医生检查后也没有发现问题,周璇细心询问,发现她对自己的病情很焦虑,对疾病的预后很忧心。周璇向她保证就在门外时刻守护着她,如果她有任何不舒服,周璇和医生会立刻进来,让她不用担心。或许是周璇的话让她得到了安慰,等到早上再次测量生命体征时,阿姨便觉得胸口不痛了。


周璇的心愿朴质简单,患者的健康便是她最希望看到的





关怀:用心托起每一个生命




曾是骨科护士的前线战士叶思欣,每当她接班走进病房的时候,都会习惯性地对病人微笑着说:“您好啊,我来接班啦!”


这时,92床的老奶奶总会对她说:“小叶,你来了,这一班我又要麻烦你啦!”


老奶奶每次说完还要与她握手,这一不经意的小动作总是能让她瞬间充满前行的力量。


夜晚护理患者的叶思欣


叶思欣有时也会遇到不太配合的患者,但她仍然抱着最大的同理心去安抚他们。渐渐地,患者的态度缓和了很多,总会问叶思欣:“你上班吃饭没呀?要吃好,不能饿着啦!”


患者们的关心让医务人员瞬间充满了温暖。与患者日常相处中的这些感动,让他们觉得辛勤付出是值得的。


患者的健康和问候对护士而言有独特的力量,每一句问候和握手,每一分理解和关怀,都是对护士“用初心托起每一个生命,用使命护航每一份健康”的赞扬与回馈。





感动:书信中的拳拳之心





骨科护士杨云英收到了一封来自出院患者的感谢信。患者在信中真挚地写道:“我们住院期间派来援助的护士们,非常优秀,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贴心的祝福,让我们增强了战胜病毒的信心。”


杨云英护士收到患者的感谢信


她一直视救死扶伤为天职,尽最大努力护理每一位患者。她没有想到,大家专业的护理以及对患者生活上的协助,这些很平凡的关怀却在患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杨云英也特别想感谢患者,因为患者能康复出院,是所有人最期待的事情。她穿上厚厚的防护装备,视力、听力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平常很简单的操作变得不再容易,但患者们相当体谅和配合,给予了她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但愿笼罩这座城市已久的病毒能在阳光底下烟消云散,爱与希望就要洒满人间,希望所有患者都像他们一样高高兴兴地出院。”杨云英说。





早春虽寒,因你温暖





寒冷中,总是并肩的伙伴,送来温暖。早春的天气格外冷,附属一院医疗队护士梁朋迎来了在武汉的第一场大雪,满天飞舞的雪花,把武汉装饰得特别美。


冒着漫天大雪,附属一院驰援武汉医疗总队临时党总支书记、护理部主任成守珍来到酒店看望援鄂的医护人员,悉心嘱咐战士们在工作中要做好防护,并且为他们加油打气。


“她的声音让人安定而有力量。”梁朋在日记中写到,“她是我们的定海神针,是我们的提灯引路人,终将带领我们走向光明,走向胜利。”


看到成守珍两鬓灰白的头发时,梁朋却不禁感到心疼:“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响后,她主动请缨带领我们冲锋一线,时刻关怀每一位队员。”千言万语萦绕于心,最终化作日记中的一句“保重身体”。话虽简单,却是前线队友们之间无比郑重的祝愿。

大雪纷飞,逆行却不独行。武汉这寒冷的冬天终将过去,迎来春暖花开。





我怕,但不惧





作为广东省首批援鄂医疗队的一员,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梁秀和队友们驰援武汉汉口医院。

上班第一天,带队老师向她们介绍医院情况:“目前院内后勤人员、保安已悉数离开,院内清洁需医务人员自己解决,部分家属焦躁,可能会采取过激行为,大家注意防护,避免发生冲突……”

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梁秀与队友们也不禁心生紧张。她们在安顿下来后,迅速抓紧一切时间练习穿脱防护服。


紧张情绪在收拾东西准备出发时到达巅峰。同行的一位队员突然抱住了她,哭了出来:“我怕,不想去。”梁秀强忍着自己的眼泪安慰到:“不怕,我们一起!”

在当天的日记中,梁秀写到:“其实,我也怕!但是总有人要更坚强一些。”


凌晨一点,梁秀与队友结束了来到武汉第一天的工作。脱防护服的缓冲区位于一间密不透风、没有镜子、没有灯光的小黑屋,为确保脱衣服时的安全,她们打开一点点房门,借助缝隙里的灯光,互相监督和帮忙。


“脱完防护服,耳根还在火辣辣的疼,但一身轻松。”


在孤独与焦虑的时刻,总是队友,让人安心。





情人节的鲜花,绽放温情与希望





在这个早春中,令人忘不了的,总是那些充满温情和希望的时刻。


情人节当天,志愿者们给医护人员送来了鲜艳的玫瑰花,每人两朵。来自儿科的护士周璇放了一朵花在房间门口,“希望每位经过我房间门口的同事,心情都能更好一些。”


她下次再去看时,发现插着花的瓶子里多了一朵美丽的花。


 “不知道是哪位小姐姐。”她在日记里记录下了前线这件很小却让人心生暖意的事情。


志愿者送来的鲜花


寒冷,挡不住春天的脚步;疫情,挡不住人们心中的希望。


援鄂一线队员甘水凤,在这个春天收到了后方姐妹们的祝福:“希望武汉前线的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保护好自己,春已到,花已开,期待巾帼不让须眉的你早日凯旋!”


准备工作的甘水凤


而这,也是所有医护人员的心声。料峭春寒中,他们并肩同行,而前方,是春天与希望温柔的呼唤。



推荐阅读


--- iSYSU ---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责任编辑:段子杨

初审:郑艳丽

审核:金凤

审定发布:马明辉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